霜天晓角·晚晴风歇赏析

朝代:宋代 作者:范成大 出自:霜天晓角·晚晴风歇 更新时间:2017-11-27

这首词以“梅”为题,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。

上阕写景之胜,下阕写愁之绝。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:傍晚,天晴了,风歇了,春寒料峭的威力,有所折损。用一“折”字,益见原来春寒之厉,现在春暖之和。紧接“晚晴风歇”,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。脉脉,是含情的样子:“花疏”,点出梅花之开。以“脉脉”加诸“花疏天淡”之上,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,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。“天淡”是静态,接“云来去”成为动态,更见“晚晴风歇”之后,气清云闲之美。“花疏”与“天淡”相谐,既描写了“天”之“淡”,所以末一句“数枝雪”,又形象地勾画了“梅”之“疏”。如此精心点笔。生动景物立于眼前了“脉脉”二,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。显然,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;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,能够运密入疏。

下阕“胜绝”是对上阕的概括。景物很美,而“愁亦绝”。“绝”字重叠,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。如果说原来春零抖峭,馀寒犹厉,景象的凄冷萧疏,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,那么,景物之极美,与人之极愁,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。

其实这种“不一致”,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。“写景与言情,非二事也”,以景色之优美,反衬人之孤寂,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,两个所指相反的“绝”字,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。词中的主人景愈美而愈愁。此情谁共说”。无处诉说,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。结尾三句,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。雁有两行,反衬人之寂寞孤独;雁行之低,写鸿雁将要归宿,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,至今未归。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。鸿雁可以传书,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,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。下片所写之景,有雁,有楼,有月,从时间上来说,比上片已经迟了;但是,从境界上来说,与上片淡淡的云,疏疏的梅,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,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,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。越是写得含蓄委婉,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。以淡景写浓愁,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,运密入疏,寓浓于淡,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。

霜天晓角·晚晴风歇:https://www.gushicidaquan.com/gushi/121932.html

范成大:https://www.gushicidaquan.com/shiren/3154.html

《秦楼月·楼阴缺》是北宋词人范成大所作出自他的词集中五首《秦楼月》里的第四首。此词描写闺中少妇春夜怀人的情景十分真切,抒发了是组闺中少妇怀人的真切情感,这是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。

据周必大撰《范公成大神道碑》记载,成大于淳熙三年(1176)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辞官归家养病(四年五月成行 ),病中还为国操劳,上书言兵民十五事,使宋孝宗赵深受感动。所以这组词可能有此寄托,并可能作于此次居家养病时。这里提到寄托,只是为了说明作者的原意。

作者范成大资料

范成大

范成大的诗词全集_范成大的诗集大全,范成大(1126年6月26日-1193年10月1日),字至能,一字幼元,早年自号此山居士,晚号石湖居士。汉族,平江府吴县人。南宋名臣、文学家、诗人。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,范成大登进士第,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。乾道三年,知处州。乾道六年出使金国,不畏强暴,不辱使命,还朝后除中书..... 查看详情>>

范成大古诗词作品: 《减字木兰花·腊前三白》 《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》 《雪霁独登南楼》 《雪后六言·雨后和深巷屐》 《病中绝句·空里情知不著花》 《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》 《忆昔·铅刀曾齿莫邪銛》 《晚春田园杂兴·湔裙水满绿蘋洲》 《包山寺·仙坞逊半坐》 《铁锡·八环流韵宝枝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