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树·老树高留叶创作背景
《老树》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、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该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,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,漂泊异乡的感慨。末句“不用苦思家”一语,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,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。全诗构思布局精巧玲珑;起承转合,井然有序。
金宣宗贞祐四年(1216),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(今河南宜阳西),随后便出游洛阳。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,侵入河南,先向东进军至阌乡,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。诗人因而辗转漂泊,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这首诗作。
①寒藤:深秋开花的蔓生植物。
②泊雁:停留歇息的雁。鸿雁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,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避寒,春天再由南方飞回北方。
③野迥(jiǒng),无边的原野。迥,遥远,引申为辽阔。攒(cuán):聚集,集中。
④旅食:寄居外乡谋生。
⑤行吟:在漫步行进中歌吟。
⑥干戈:盾和戈,古代的两种兵器,这里用来指战争。飘忽:浮动,指战争正在进行。
白话译文
瑟缩的老树高高地留着残叶,耐冷的藤萝细细地结着紫花。
水边平坦的沙滩,时时栖息下远来的大雁,莽苍辽阔的原野,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。
在旅居他乡的日子,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,在漫步歌吟的时候,血红的太阳又已西斜。
战争的风云,正在迅疾地席卷大地,漂泊的人们,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。
金宣宗贞祐四年(1216),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(今河南宜阳西),随后便出游洛阳。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,侵入河南,先向东进军至阌乡,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。诗人因而辗转漂泊,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这首诗作。
老树·老树高留叶:https://www.gushicidaquan.com/gushi/1610627744428392.html
元好问:https://www.gushicidaquan.com/shiren/2017.html
注释①寒藤:深秋开花的蔓生植物。
②泊雁:停留歇息的雁。鸿雁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鸟,秋天由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避寒,春天再由南方飞回北方。
③野迥(jiǒng),无边的原野。迥,遥远,引申为辽阔。攒(cuán):聚集,集中。
④旅食:寄居外乡谋生。
⑤行吟:在漫步行进中歌吟。
⑥干戈:盾和戈,古代的两种兵器,这里用来指战争。飘忽:浮动,指战争正在进行。
白话译文
瑟缩的老树高高地留着残叶,耐冷的藤萝细细地结着紫花。
水边平坦的沙滩,时时栖息下远来的大雁,莽苍辽阔的原野,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。
在旅居他乡的日子,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,在漫步歌吟的时候,血红的太阳又已西斜。
战争的风云,正在迅疾地席卷大地,漂泊的人们,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。
作者元好问资料

元好问的诗词全集_元好问的诗集大全,元好问(1190年8月10日-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自幼聪慧,有神童之誉 。金宣宗兴定五年(1221年),元好问进士及第。正大元年(1224年),又以宏词科登第后,授权国史院编修,官至知制诰。..... 查看详情>>
元好问古诗词作品: 《别冠氏诸人》 《折丹桂·秋风秋露清秋节》 《水龙吟·少年射虎名豪》 《题刘才卿湖石扇头》 《山居杂诗·瘦竹藤斜挂》 《闻歌怀京师旧游》 《与西僧伦伯达》 《点绛唇·国艳天香》 《水龙吟·东园醉后》 《俳体雪香亭杂咏·落日青山一片愁》
古诗《老树·老树高留叶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- 旋食秋看尽,行吟日又斜。干戈正飘忽,不用苦思家 - - 元好问 - - 《老树·老树高留叶》
- 老树高留叶,寒藤细作花。沙平时泊雁,野迥已攒鸦 - - 元好问 - - 《老树·老树高留叶》